近期疫情防控形式紧张,有些小伙伴已经开启了居家办公模式,而有些小伙伴则正常上班。对于通勤距离较远的上班族来说,地铁、公交人员密集、空气流通性差,即使戴着口罩,也难免担心呼吸健康受到影响。
不满公交车内空气成常态
据广州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公交行业的调查报告显示,有四成八的受访者对车内空气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,其中以反映空调车内异味重、空气混浊、通风不好的意见较多;二成三的受访者不满车内卫生状况。
对公交车内的空气质量问题,广州市交委也曾专门对公交车空调使用提出过指导意见,要求营运空调车须配置换气扇、空调新风装置及室内温度计;车厢温度高于22摄氏度时,要开启空调制冷系统并开启新风装置;车厢温度低于22摄氏度时,可不开启空调制冷系统,但必须开启换气扇及空调新风装置。
但是,到目前为止,大部分城市仍没有运营大客车车内空气质量标准,更别说对其进行监测了。有专家调查后称,开空调的时候车窗紧闭,空气不能及时流通,致使大约65%的司机驾车时会出现头晕、困倦、咳嗽的现象,也有司机因此感到压抑烦躁、注意力无法集中等。
虽然公交车比轿车车厢的空间大,但高峰期一辆公交车可挤上六七十人,乘客产生的“废气”和各种分泌物比轿车里要多上百倍。
公交车内的污染超乎您想象
研究发现,交通工具内的污染物浓度很高,达到了危害人体健康的水平,甚至一些污染物在交通工具内的浓度是大气浓度的5倍以上。
北大环境科学系对北京市的332路、732路、801路、330路4款公交车进行了研究。研究发现:
1 公交车内二氧化碳浓度取决于通风和车内人数。人数越多,车内越密封,二氧化碳浓度越高,而通风则能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浓度。
2 公交车内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车内发动机的泄漏,车况差、车龄长的公交车内一氧化碳污染比新车更严重。
3 车内颗粒物的污染非常严重,而且与路况、机动车尾气排放、发动机泄漏、车内空调过滤系统、车内通风、车内乘客数量及运动情况、以及车外大气颗粒物背景相关。
沙砾路上车内的粗颗粒物会增加,通风率高的情况下车内颗粒物变化明显,通风率低则变化平缓。车内的空调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去除粗颗粒物,但是对于细颗粒物无能为力。当然,污染天气车内颗粒物的浓度明显高。
4 车内苯系物的来源除了车内装饰物外,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,而且空调车内因为密封性好的原因,苯系物的污染情况比非空调车严重。
为什么不支持在公共交通内饮食
坐公车地铁,甚至是火车高铁时,经常有人吃东西。味道轻点的还可以接受,但味道一重,闻着都特别难受(╯﹏╰),比如包子,泡面,KFC,还有吃榴莲的......多少都会对这样的气味感到反感。
在狭小的空间里,难闻的气味杀伤力真的特别大。
在公共交通内,由于空间较为封闭、人流量大,食物的气味不易散发,容易使乘客感觉不适。此外,车厢内食物的残渣不仅影响环境卫生,也为蟑螂等有害生物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,比如咖啡、果汁这样的饮料,如果洒在地上,会让地面变得粘糊糊的。
除了饮食,还有很多现象,会加重公共交通场所的空气污染,比如脱鞋把脚搁在座位上面;打喷嚏,咳嗽(可以用手肘挡嘴,并且不要对着别人);还有乱扔垃圾的、抽烟的等等。
公共交通空气污染不容小觑
个人出行,有如下建议
1、乘坐公交车,在外面空气质量好的情况下,尽量选择靠窗的位置,打开窗户通风;
2、室外空气质量差时,戴口PM2.5口罩保护自己(在寒冷、干燥、多霜或多雾的早晨,街道污染物可能会更多,这样的日子应尽量减少出行,哮喘或过敏患者最好不要外出);
3、通风条件差的火车站,特别是柴油动力列车经常停靠的火车站,烟雾及空气污染物浓度更大,这些地方的空气污染程度甚至比街道高6倍。因此,在站台上等待火车的时候,应尽量远离火车燃油发动机。
4、随身携带清大优氧小魔瓶,消毒杀菌除异味,打造小范围洁净空间。
清大优氧小魔瓶,
小巧便携,不含酒精,
火车飞机都能携带。
用它喷衣服、喷口罩,
形成隐形防护罩,
可有效阻断气溶胶传播,
它还可以喷方向盘、喷手机、喷快递.....
达到快速杀菌、长效抑菌效果,
用小成本筑起“防疫墙”。
此外,
它还能持续产生有利健康的负氧离子,
去除空气中的烟味、异味,
打造小范围洁净空间,
让您像置身大森林一般,
呼吸清新空气,健康无忧出行!
此次疫情,公交车、地铁成为很多人心中的“危险”之地,公众对清新空气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,也意识到了公共交通与空气健康的关系,尤其是车厢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。疫情过后,公共交通空气质量防护或许会成为下一个重要关注点。